编者按:2014年,天津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将“家国情怀”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写入章程,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它经历了怎样的酝酿、提出和确定的过程,有着怎样的思考,又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本期,我们通过这篇文章来了解。
2014年经教育部核准实施的《天津大学章程》明确:“学校按照‘形上形下、达材成德’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在高校中率先将“家国情怀”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写入章程。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广东,就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名校先后将“家国情怀”列入人才培养目标,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家国情怀”之于天津大学是崭新的,因为在过去近两个甲子的栉风沐雨、薪火相传中,“天大人”未曾用这样的文字去描述自己代代坚守的精神元始和文化基因;“家国情怀”之于天津大学又是熟悉的,因为每当这四个字在眼前呈现、耳边回响,“天大人”的心中自然而然激荡起“兴学强国”的波澜豪情。“家国情怀”之于天津大学,是与生俱来的,是应运而生的,是始终不渝的,是与时俱进的。
一、首倡家国情怀,彰显兴学强国初心使命
《天津大学章程》之所以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提出“家国情怀”,主要是出于三方面原因:
一是“问题导向”。当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问题与矛盾是什么?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的观点即“失去灵魂的卓越”,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认为,我们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某高校校长表示,在“走出象牙塔”的口号声中,实用主义在相当程度上遮蔽了大学精神的光芒。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天大人”认为,大学首先培养的是一个真正的“人”,然后才是一个“人才”,而卓越人才必须具有家国情怀。
二是“方针指引”。1999年公布实施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15、2018年两次修订后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学校必须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
三是“使命召唤”。天津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肇始于国家危亡之时,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兴学强国”的使命担当。1894年,甲午战败,光绪皇帝发出《强国诏》,时任天津海关道的盛宣怀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主张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1895年,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诞生。从那时起,“兴学强国”成为天大人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同时这种责任感召唤着天大学子必须具有“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也因此成为中国大学的精神元始,优秀学子的文化基因。
二、牢记办学初心,群贤共话人才培养大计
2011年底,《天津大学章程》起草工作开启,全校上下讨论人才培养目标,“家国情怀 ”的酝酿由此开始。大家普遍认可几个关键词:“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后来改为“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经反复思考,“家国情怀”一词突然涌现,用它代替“社会责任感”更具文学色彩和形式美感。通过各种形式征求意见、讨论研究,几位关键人物对“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张岂之先生对“家国情怀 ”的高度肯定。2013 年,张岂之先生3次应邀来天津大学。章程起草组向他请教,张先生不仅“拍手称好”,还详细阐述了自己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其次是学校领导对“家国情怀”的认可。时任校领导李家俊、钟登华、余建星都对此提法表示肯定,时任校长李家俊在天津大学第七次教学工作会上指出:“在起草《天津大学章程》的过程中,大家集思广益,进一步明确了天津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此外,冯骥才先生的呼应给予章程起草组巨大的精神支持。冯先生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我招的学生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2014年他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2个关键词“文化理想”和“家国情怀”。从社会责任感到“家国情怀”,冯先生的语言转换,进一步坚定了学校确立“家国情怀”的信心。
三、践行家国情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家国情怀”是一个充满古典色彩的现代词汇,浸润在各 朝各代文人志士的字里行间,萦绕在每个炎黄子孙的眉间心上。以张岂之先生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家国情怀 ”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去理解和阐释“家国情怀 。对于“天大人”而言,“家国情怀”就是“家国情怀”,与其“言传”,不如“意会”,最好“力行”。它体现在每一个“天大人”的身上,蕴含在每一段“天大故事”之中,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1、家国情怀蕴涵着“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的教育理念。
儒家认为,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是修身齐家,而修身齐家的起点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二者相互促进,持续演进,以致“修齐治平”,在知行合一中体现儒家所讲的“内圣外王”,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培根的教育思想如出一辙,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
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高山流水遇知音”,万里之外,时隔千年,人们看到了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的最佳解读。“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与“实事求是 ”有异曲同工之妙。毛主席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 ’就是我们去研究。”一般认为,“事”更加强调的是“人类实践”,而“物”更加强调的是“客观存在”。二者结合,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检验、发展真理。这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和天大校训精神(注:天大的校训是实事求是)。
“穷学理,振科工”“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传唱了百年的校歌,不仅谱写着北洋大学之精神风骨,更是“天大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实践中探寻真理追求真知的写照,是对“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最佳注解。今天,天大深入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着力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构建“师友导师”体系,开展“热爱我求学的城市”“兴学之路”等主题社会实践项目,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这正是通过“格物致知”达到“诚意正心”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学校实施培养模式贯通、培养方案贯通和导师制贯通的本研贯通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广阔的成长平台,尽最大可能对每个学生“各因其材”“ 因材施教”,强化价值引领和价值塑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中“从心所欲”,用“诚意正心”反作用于“格物致知”,最终助力学生修身成人。学校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以“新的工科专业”和“工科的新要求”为着力点,建设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未来技术学院和卓越工程师学院,实施项目式课程改革、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形成学习、研讨、研究、创业的一体化培养环境,助力学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在“知行合一”中面向未来、适应未来、引领未来。
2、家国情怀承载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抱负。
如前所述,“家国情怀”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是起点而非终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
北洋大学初创至新中国成立,筚路蓝缕、数易校址,即便在艰苦卓绝的西迁时期,北洋师生依然人人自奋,苦读成风。各个时期的“北洋人”“天大人”总是竭尽一切能量,毫不吝惜地投身于建设国家的广阔天地之中。
袁国林1962 年毕业于天大水利系,一家8位“天大人”,3代从事水利建设。袁国林大学毕业时,坚持要求到工程一线工作。1993 年,三峡工程兴建,已年过半百的他接到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的任命,没有丝毫犹豫,毅然离京赴楚投身到三峡工程建设中,一干就是10年。他把一生水利梦融入到国家梦和民族梦之中。
3、家国情怀肩负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责任担当。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总有许多人和事随着时代而改变,但“天大人”心系家国的情怀不变:国运艰危,则兴学储才;山河破碎,则毁家纾难;当祖国迎来新生,则跪乳反哺,竭尽自己一切心血,锐意进取地激荡于描绘新时代的大势大潮之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天津,北洋大学学生首先行动起来,上街游行示威,宣传爱国主张,发布爱国通电,在这场爱国运动中表达了“北洋人 ”的担当。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成立军事工业部,以程明升、陈志坚、张培江、孙艳清、刘致中、牛宝印、齐明等为代表的一批北洋学子投笔从戎,成为红色军工技术的中坚。
4、家国情怀贯穿着“推己及人、立己达人 ”的思维方式。
“家国情怀 ”就像一个逐渐向外扩展、而又外缘开放的人文精神同心圆,个体处于同心圆的中心,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断外推,由家及国以至于天下。《孟子》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自己到他人,由“一”达“众”,由家及国;“立己达人”,重在“立己”,贵于“达人”,终于家国天下、世界大同。“推己及人、立己达人”,既是个体自立自强的修身准则,也是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尽心尽责尽力的大爱思维体现。
天津大学史绍熙老校长曾提出“专业素质是经线,道德素质是纬线”的理念,主张学生在专业素质方面要如同经线那样沿着既定目标向纵深发展,同时强调学生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品德。
天大在国内率先开展合成生物学研究,完成了酿酒酵母5号和10号两条染色体的化学全合成,在《Science》发表两篇封面文章,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而后又在DNA存储、合成基因组学、人工细胞设计构建、光电人工生物系统等方向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与世界前沿并跑。学校不仅将目光聚焦于国际科技前沿,更关注国家安全与人类福祉。天津大学生物安全战略研究中心作为联合国《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中国首家非政府组织,参与起草科技部《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安全管理办法》,参与修订《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牵头制定的《生物安全科学家行为准则天津指南》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生物安全道德准则,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5、家国情怀闪耀着“一分为二、合二为一 ”的系统哲思。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与“国”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著名哲学家庞朴先生称之为“一分为三”。这也是系统辩证法,甚至系统哲学,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思维方式。以系统哲学为指导,天大培养目标中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虽然可以分别解读,但绝不能孤立理解。换言之,“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天大培养的人才必须既具有“家国情怀”,又具有“全球视野 ”;必须既具有“创新精神”,又具有“实践能力”。这才符合“形上形下、达材成德”的内在要求。
按照系统哲学的内在要求,高等学校应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开展教学、新利18网址登录
、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活动。孔子曾指出“君子不器”。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释:“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今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学生无所不学、面面俱到,而是按照“结构决定功能和属性”的基本原理,通过学科交叉特别是远源学科交叉,拆除学校与外界的围墙,强化学科间、院系间、学校间、学校与社会、行业间的协同育人,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结构性”基础。同时要特别防止知识的孤立和“碎片化”,努力使学生所学各门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甚至达到福楼拜所说的“科学与艺术在山顶重逢”的境界。而所谓的山顶,也许就在人身上,体现为人的真正全面发展。
基于系统哲学特别是“涌现”这一核心理念(注:“涌现”目前没有大家认可的标准定义。举例来说,龙即是由不同动物的一部分组合“涌现”的结果),我们可以重塑大学功能结构,未来大学应以“创新”为重要价值观和方法论,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新思想引领社会进步;以科学研究探索真理、拓展人类知识边界;以技术转移促进行业升级、甚至颠覆整个行业或者创造新的行业;以文化创新开社会风气之先;与校友、兄弟院校、企业及国内外各界协同打造“创新生态环境”,引领未来发展或者创造未来。
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角度来说,创新型大学应以创造未来世界为核心,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系统集成学习既有世界(教学)、发现未知世界(新利18网址登录
)、改造主客观世界(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联系外部世界(国际交流合作),能够通过系统自组织产生“涌现”效应。
从知识的生产模式来说,现代大学至少是部分高水平大学已经从单学科、多学科(包括跨学科、交叉学科和学科交叉)演进到超学科模式,超学科模式强调大学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共同组成一个“复杂巨系统”,如斯坦福和硅谷、中国的“协同创新中心”,大学与经济社会不再是相互独立的系统,而是协同共生的关系,如下表。
知识 生产 模式 | 研究型 大学分 类 | 学科 | 代表大学 (或案例) | 典型新利18网址登录
教育方式 | 教育哲学 | 大学与社会 关系 |
模式 I | 传统研 究型 | 单学科 | 柏林大学 | 分科治学 分专业培 养 | 科学主义 | 象牙塔(孤 立) |
模式 II | 新型研 究型 | 跨学 科、多 学科、 学科交 叉 | MIT 媒体实验 室 奥林工程学院 | 以问题为 导向 项目链式 教学 | 实用主义 | 适应、支 撑、引领 (独立) |
模式 III | 生态型 | 超学科 | 斯坦福+硅谷 协同创新中心 | 协同创新 协同育人 | 生态主义 全人教育 全面发展 | 协同共生 |
(原文载于广东高校文明研讨会论文集,作者“田达仁”,主要贡献者包括肖松山、李哲和刘一)
“百卅北洋 天大情怀”校庆征文活动持续进行中,欢迎师生校友及关心了解天大的社会各界人士投稿天大故事,辑录天大人共同的历史记忆。
请点击链接,了解征文活动详情:
https://mp.weixin.qq.com/s/0BIlXPKMjzRlT2uXpJSwpg
投稿邮箱:tianda13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