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天津大学“有医说医”实践队的29名成员深入天津市滨海新区、宁河区、西青区等七个区的十七个社区与乡村,开展了为期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将医疗科普与健康服务送到老年人家门口,用实际行动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力量。

面对天津市近四分之一常住人口为老年人的现状,实践队将服务重点聚焦老年群体。队员们走村入户,在多个村庄社区搭建起临时“健康课堂”。他们精心准备了25个主题的科普讲座,内容包括救命技能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法,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人常见病的防治知识。队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讲解方式,累计开展了20多场线下宣讲,力求让老人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实践队不仅传授知识,更将关怀落到实处。在每个服务点,队员们利用专业设备免费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他们特别带来了天津大学医学院自主研发的“心律卫士”心脏检测仪,现场为老人进行冠心病风险预测,并根据收集到的基层反馈意见不断改进设备。依据检测生成的个性化健康报告,队员们耐心提供一对一的健康管理建议,累计服务超过500人次。这种“家门口”的专业筛查,有效缓解了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的压力,让科技温暖惠及乡村社区。

此行,队员们既是服务者,也是倾听者。为了解老年群体的真实健康需求,实践队以七区十七地为样本,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多种方法,开展了“乡村‘三早’知识普及调查”。调研特别关注高龄、失能、多病、低收入老人及其照护者,深入了解他们的健康服务需求和对现有服务的评价,旨在为天津市探索现代化健康老龄化路径提供宝贵的基层决策依据。
作为天津大学医学院的品牌实践队,“有医说医”的医疗科普与健康服务已走过四个年头。从最初的6人服务4个村,发展至今年的29人覆盖七区十七地,累计服务超8000人次。第七期实践队在延续健康科普和扎实服务的同时,更着力创新:结合天津市“寸草心”民心工程,在南开区多个社区开展“一对一辅导”和“小班课堂”,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预约挂号,努力弥合“数字鸿沟”;为西青区、南开区等地的青少年志愿者培训急救技能,培养服务老人的后备力量;计划探索建立“乡村慢病管理云平台”,以期解决基层医疗人员匮乏、患者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在西青区辛口镇平津战役战地医院旧址,队员们还设计沉浸式党课剧本,挖掘红医精神,助力乡村文旅融合。

这个夏天,天津大学“有医说医”实践队的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津沽大地,用专业知识服务家乡父老。他们活跃在社区和乡村,将健康知识、医疗服务和人文关怀精准送达基层,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为“健康天津”、“健康中国”建设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