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88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天津大学“青年卓越成长营”跨越千里奔赴贵州,开启了一堂融合历史与未来的青春实践课,立志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将青春奋斗融入强国伟业。
青年卓越成长营是天津大学面向科技创新创业类学生骨干开设的“青马工程”班次,旨在引领青年科创人才筑牢家国情怀。今年,青年卓越成长营以“以青春担当铸国之重器”为主题,赴贵州遵义、平塘、贵阳等地开展为期六天的实践活动。
遵义会议会址成为这堂“大思政课”的起点。在红军总司令部旧址,实践队员们凝视着展柜中泛黄的地图和作战手稿,在讲解员的深情讲述中,重温了那场决定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关键会议。一个个决策细节、一次次历史转折,仿佛穿透时光鲜活呈现,深深烙印在青年心中。当大巴驶抵娄山关,一种深沉的情感在无声中涌动。“原来红军不仅要面对强敌,还要征服险峰……这需要何等坚韧!”实践队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思潼动情地说。沿着陡峭石阶攀登而上,青年们用脚步丈量红军当年迎难而上的壮举,深切感悟“胜利”二字所承载的千钧重量。
转向科技报国的高地,实践队奔赴平塘“中国天眼”。站在这座全球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下,微电子学院薛建国长久驻足凝望——他的课题研究涉及射电接收与信号处理,但直面“大国重器”的震撼远超实验室模拟。“亲眼所见才真正感受到冲击力,”他感慨道,“‘天眼’让我明白,我们手中微小的电路,竟能连接起人类探索宇宙的壮阔征程。”在南仁东先进事迹馆内,“一辈子做成一件事”“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的醒目箴言,无声诉说着这位为“天眼”燃尽生命的科学家精神。仰望星空,探求真知,科技报国的种子在青年心中悄然萌发。

贵州作为抗战时期高校西迁的重要落脚点,承载着民族危难之际师生共赴国难的厚重记忆。在贵州大学,实践队员们来到抗战林,大家肃立静思、学习参观,感受到抗战精神穿越时空的力量,也在一树一碑之间读懂了青年在国家命运关头挺身而出的担当。队员们走进贵州大学18新利体育备用
思政文化中心与校史馆,从生动的思政教育实践到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示,切身感受文化育人的磅礴力量,深刻体悟新时代赋予“科技强国”与“文化自信”的辩证统一与使命召唤。实践队还紧扣“红色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推广”主题,深入贵安新区科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等科技前沿阵地,重点调研数字技术在红色文化资源采集、存储与传播中的创新应用,探索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从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到娄山关的誓言铿锵,从“中国天眼”的宇宙求索到南仁东的毕生坚守,从贵大校园的人文滋养到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这堂穿行于贵州群山间的特殊“大思政课”,让天大青年在行走中触摸信仰的温度,于时代大潮中校准奋斗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