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百卅天大】校庆征文 | 北洋校友、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先驱刘瑞恒先生

作者:董玥欣编辑:赵晖 罗城宇来源:天津大学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

编者按:本期文章深情追述了北洋校友刘瑞恒先生在公共卫生、军事医学与医学教育等领域的卓越贡献。刘瑞恒先生跨越时代的开拓实践,为当代医工交叉创新与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历史镜鉴。文章既是对先贤的致敬,更是对天大人“兴医强国”使命的传承召唤。

(作者 天津大学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 董玥欣)刘瑞恒先生是我国近代医学史研究中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任华人院长,是中国创伤医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建者。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近代中国,灾难深重,内战不断,外患频仍。在诡谲多变的南京国民政府政坛上,刘瑞恒历任卫生部常务次长、部长、署长等职务长达11年之久,于极端艰难之境地,默默地为减轻深受疾病煎熬的国民之痛苦做切实地努力,为民族救亡与振兴贡献个人之心力,在培育近代中国西医科学体系、推进公共卫生制度建设、推动医疗技术进步等方面均做出开拓性贡献。

望前驱之英华卓荦,应后起之努力追踪。在刘瑞恒进入北洋大学的115年后,天津大学医学部医学院成立。从历史中走向未来,天大医学院承载着一种信心和力量砥砺前行。抚今追昔,纵览百年巨变,北洋校友刘瑞恒的“兴医”精神历久弥新。

图:刘瑞恒

致力于临床医学工作推进医学科学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应用

刘瑞恒,字月如,1890年生于天津。他13岁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时值清末新政, 国家迫切需要拥有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新式人才。1906年,刘瑞恒官费赴美留学,考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并获博士学位。1915年,刘瑞恒回国,先后在上海红十字会和中国哈佛医学院工作。1918年,他来到北京协和医学院任外科医师。1924-1926年,任北京协和医院代理院长,成为协和医院首位中国人院长。1926年,升任协和医院院长。1926-1928年,被选为中华医学会理事长。

在协和医院任职期间,刘瑞恒非常重视提高医院的行政效率,从管理体制上为协和医院发展成国内顶级医疗机构奠定了基础,并开展了影响医学院未来发展的两件大事。

一是全力支持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当时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刚刚起步,他与协和公共卫生教授美国人兰安生(J.B.Grant)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卫生事务所,支持该所在北京开展生命统计、传染病管理、妇幼保健、学校卫生、工厂卫生等工作, 初步建立了城市基层卫生医疗体系。此后, 刘瑞恒又积极资助在河北定县创建了农村卫生实验区与公共卫生教学基地,由北京协和医学院支援资金和派遣医务人员, 在当地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农村医疗卫生系统, 为农民提供村、区、县三级医疗服务。这套成体系的城市、乡村公共卫生组织与服务体系, 为现代中国城乡医疗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二是把临床工作与军事医学结合起来。时值直奉战争期间,刘瑞恒组织学校三、四年级学生到冯玉祥将军的战地医院做实地诊疗工作。在这里,学生们可以体验战地医疗与生活环境,接触到学校里难以看到的战地创伤,了解军队中易于发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对于增加他们的医疗与疾病预防经验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建设国家医疗卫生体系

1928年,刘瑞恒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卫生部次长。1929年,他兼任北平协和医学院校长,成为协和首位中国人校长。1929年至1930年,代理卫生部部长。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将卫生部缩编为内政部卫生署,刘瑞恒改任卫生署署长,直至抗战,同时兼任中央禁烟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军医署署长。

在任期间,刘瑞恒着手建立全国卫生设施,督促各省市建立卫生局,并成立中央卫生设施实验处。在他的领导下,汇集各科专家筹设中央医院,这是当时中国人自办的大型综合医院。刘瑞恒还争取到当时主持全国经济委员会的宋子文的帮助,在中央卫生实验处下建立专门的公共卫生部门,将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和河北定县乡村卫生实验区所获经验向全国推广。从1932年起,卫生署和中央卫生实验处先后开办了各类培训班以满足公共卫生建设的需要。

在推进现代化医学教育方面,刘瑞恒协助教育部设立医学教育委员会、护士教育委员会和助产教育委员,创办中央护士学校、中央助产学校及北平第一助产学校。

“七七事变”后, 刘瑞恒把精力投入到抗日救亡工作中, 改任军事委员会卫生勤务部部长, 主持军民医务卫生工作。他密召北京协和医学院爱国师生逃离沦陷区, 以他们为技术骨干, 成功组建了中华红十字医疗救护总队及下属十几支大队和几十个中队、小队, 分布到各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救亡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7年,国民政府任命刘瑞恒为后方军事委员会卫生勤务部部长,负责管理军医业务。当时后方急需药品,他受政府派遣,于1939年在香港组建协和药品有限公司,主持制造各种西药运往后方。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刘瑞恒又转道至美国华盛顿。在1942-1945年间,任中国驻美国华盛顿物资采购团代表,设法为后方获得了美国方面提供的价值六、七千万美元的医药物资。刘瑞恒还与“美国医药援华会”建立联系,设法募集到了巨额捐款、医药器材并派遣医护人员来华协助,为中国人民抗战事业提供了巨大帮助。

1943 年,刘瑞恒积极争取《中华医学杂志》复刊,并担任总编辑。

发展地方卫生事业造福台湾民众

抗战胜利后,刘瑞恒于1946年任美国医药援华会主任,兼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卫生委员会主任,办理战后全国各地卫生机构、医院和医学校等方面的恢复工作。在他的帮助之下,卫生部防痨委员会相继在北平、天津、南京、上海、广州、重庆、青岛、台湾等地建立起了结核病防治中心。

1949年后,刘瑞恒到了台湾,主持“台湾地区医疗卫生委员会”,担任当地红十字会长、防痨协会常务理事、台湾省血清疫苗制造所审议委员会和环境卫生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他继续开展工作,把发展医学与促进公共卫生工作相互配合,成果卓著;他又争得美国医学界的支持,资助本地医学教育机构和公共卫生工作人员赴美深造。

刘瑞恒和周恩来总理是老朋友,因刘瑞恒的大妹刘淑蓉、二妹刘淑英和邓颖超是非常要好的中学同学,邓颖超和周恩来经常到刘家做客。1959 年,中央一度计划将北京协和医学院改建为新的“中国医科大学”,希望找一位有国际影响的医学专家来担任校长,周总理又一次想起了刘瑞恒,但最终刘瑞恒因年事已高未能成行。

1961年8月,刘瑞恒病逝于美国纽约。

刘瑞恒是中国近代医学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 一生筚路蓝缕,对于中国近代医学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热心医学教育事业,培养人才,提携后进,积极推进现代医学科学在中国的引进吸收,无愧为近代中国兴办医学之杰出代表。

历史的长河奔腾向前,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辈天大人在自己所处的时域背景下兴办医科,鼎力培育面向未来的“大医生”,作育现代医学领军者。

时光不老,奋斗不止,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天津大学兴医的征程弦歌不辍!

“百卅北洋 天大情怀”校庆征文活动持续进行中,欢迎师生校友及关心了解天大的社会各界人士投稿天大故事,辑录天大人共同的历史记忆。

请点击链接,了解征文活动详情:

https://mp.weixin.qq.com/s/0BIlXPKMjzRlT2uXpJSwpg

投稿邮箱:tianda130@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