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深切缅怀杨恩泽先生,学习他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为科教事业无私奉献、鞠躬尽瘁、奋斗终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风范。“杨恩泽”对于天津大学的师生而言,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在学院里,很多素昧平生的年轻教师,甚至是“00后”的青年学子,都得到过杨先生无私的帮助和关怀。行走在天大校园间,很多人都见过这位精神矍铄、衣着俭朴的老人来往在实验室、教学楼的路上。他的言传身教和“不言之教”,都是留给我们天大师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非常感谢天大举办这次纪念会,让我们有机会坐在一起缅怀父亲,感谢远道而来的父亲老单位的老领导和广东家乡的亲人,也特别感谢天大校史馆的各位老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整理出父亲的文物资料,举办了这次很有意义的展览,也让我们对父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很多内容我们都是第一次见到。
准备纪念会的过程,使我们有机会再次和父亲进行了一次“隔空对话”,拥抱和他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回顾和父亲在一起60多年的日子。记起父亲对我们的教诲,我深感无比的幸福和骄傲。他不但生前惠及我们及他周围的亲友,而且去世后依然能够继续发光,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
杨先生41岁到达武汉,66岁离开武汉,在武汉呆了25年。他把自己的黄金年华都献给了武汉,献给了武汉邮电学院。作为杨先生的学生、同事,也是挚友,我想详细跟大家介绍一下杨先生在武汉工作的这段历史。
杨恩泽先生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而且也是一名优秀的九三学社社员。在生前,应该说杨恩泽先生一直关注着他所热爱的九三学社事业。因为天大九三事业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伴随着杨先生的,是他作为最初的筹备组秘书以开始就一直参与的历程。
今天的座谈会听到杨先生子女、同事还有学生等深情缅怀杨先生生前事迹,学习他高尚的情操,我也深受教育和启发。今天我重点谈谈关于师德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曾谆谆教诲: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回顾杨恩泽先生的一生,我们看到他做到了这一点。他从教七十余载如一日,他严慈相济挚爱学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其中不乏著名院士和专家学者。他常说,教书育人是自己最大的人生乐趣。
我是1994年读天大自动化学院的博士,1997年留校之后就一直跟着杨恩泽先生。当时有人问我:对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说我对先生印象最深的是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要求很严。当时我刚留校,跟现在年轻人一样,想着尽快发文章、出成果、拿项目。当时杨先生在界内很有名气,我当时申请项目、做项目很辛苦,难免想要是先生能够跟几个大专家引见一下就会轻松不少。但是先生经常教导我,要走正道,不要投机取巧。这是第一件事。
今天我非常荣幸来参加纪念杨恩泽老先生座谈会,心情非常激动。严格来说,杨老先生是我的长辈,也是我的师爷,我在1964年考入武汉邮电学院时,杨老先生是系主任,而当时为我们授课的几位老师都是杨老先生的学生,所以这样说起来杨老先生就是我的师爷了。
杨恩泽先生是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的一名老教授,是我们身边的模范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的杰出代表。杨先生在70余年的从教生涯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初心的坚守和对使命的担当。他不仅自己勇攀科学高峰,为祖国的科技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更为可敬的是,他为国家培养了无数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还离不开他一生热爱的科技事业,放不下他始终挚爱的莘莘学子,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是怎样坚持立德树人、怎样体现“三全育人”的。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参加杨恩泽先生的纪念座谈会。在这里,作为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单位代表,我和大家一起追忆分享杨先生在武汉邮科院26年新利18网址登录 工作的卓越贡献和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是来自杨恩泽教授家乡小学的杨振永。杨老先生对家乡的热爱,对下一代的关怀和教育,在我们家乡可谓是家喻户晓。我们这里大家都知道在遥远的天津大学,有一位自己省吃俭用,却时刻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和孩子们成长的百岁老先生。
杨恩泽先生是1919年出生于广东省饶平县所城镇所城社区大城所村。老教授一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家乡,只要有人提起杨恩泽老教授的名字,无人不翘起大拇指。
我是自动化学院于晋龙老师的学生谢田元,也就是杨先生的徒孙。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和先生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感动,也让我对先生由衷地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