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Campus News

黄土黄沙黄河行 | 地科院师生参加第十六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

作者:任孟洋编辑:来源:地球系统科学学院

第十六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于2025年7月28日至8月11日在陕西、宁夏、内蒙古、山西等省区围绕黄河几字弯地区进行。

联合实习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全国大学生地理学野外联合实践教学高校联盟、教育部全国地理学联合实习虚拟教研室、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宁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地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榆林沙漠黄土过渡带生态与环境陕西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联合承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天津大学等50余所高校的200余名师生齐聚黄河流域,溯源而上,探访地理之脉。

天津大学地科院副院长李晓东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参加陕西段及部分宁夏段实习,地科院教师任孟洋及2022级本科生黄亦心、李鑫轩全程参与。

本届实习以“黄土黄沙黄河行,绿水青山中国梦”为主题,不仅是对黄河流域几字弯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全面考察,更是一次让青年学子在山河之间观察、思考、与自然对话的征程。黄土高原的沟壑与梯田、沙地沙漠的固沙与绿化、黄河两岸的草原与山脉 ,师生们用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幅立体地理画卷的绘制。

陕西段:在黄土的脊梁上追寻地理的厚度

从古都西安出发,我们在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和白鹿原河流阶地中追溯地质与人类演化的脉络;在泾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与博物馆学习黄土剖面的形成与沉积规律;在延安感受革命历史与黄土高原的精神气质;在泾渭分明处近距离体会自然的多变。黄土高原的每一寸肌理都在讲述地质与人类的故事,一条条沟壑是风雨雕刻的印记,一道道梯田是人类与自然长期博弈的成果,一个个窑洞是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画卷,沟壑纵横间,水土保持工程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平衡,绿水青山是我们交出的最好答卷。

宁夏段:大漠与绿洲的双重诗篇

河套平原,葡萄园展示着黄河灌区的丰饶与物美;白芨滩,草方格固沙讲述着治沙人的智慧与坚守;贺兰山,地质构造书写着历史的韵律。在这里,山地生态的韵律与城市的发展交织,我们看见了“水润万物、阡陌纵横”的安宁。

内蒙古段:在风沙与黄河之间描绘希望

三盛公水利枢纽和引黄灌区,揭示了北方农牧交错区的水资源命脉;库布齐沙漠治理区的绿色延展,让人真切感受到荒漠化防治的力量。召河草原、杀虎口长城博物馆……自然与文化在这里交织,历史与未来在这里对话。在内蒙古,我们看见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豪迈,也看见了“银河满天、星光璀璨”的绚烂。

山西段:青山与人文的交融

太原汾河源头,清澈的水流与山地植被交织成生态修复的生动案例;马仑草原随处可见的牛羊成群,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好诠释;醋坊、汾酒产业园,是经济发展建设的生动注脚。

山河作卷,青春作笔

在实习途中,专家们对实习点位进行了深入剖析,水文、地质、生态、土壤、大气、人文等等,培养了同学们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得同学们更加深入了解各圈层、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实地看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同时邀请地学专家举办多场讲座,促进学术交流,让学生与权威面对面,深化对地理学的理解,激发对未来学业的深思。

来自50余所高校的学子分为12组,在同指导老师们的交流中提出科学问题、验证科学问题,以多样形式汇报实习成果,无论是人文地理还是自然地理还是地理信息,在合作中锻炼合作能力,促进跨校跨专业交流,为学术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15天、3200公里、4省区——这是一条沿着黄河的地理探索之路,也是一次跨越地理单元的学术考察,更是一段青春与山河相遇的旅程。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库布齐沙漠的金色波浪、河套平原的阡陌纵横、贺兰山的崇峻巍峨……地理学子用脚步丈量山河,用眼睛记录风景,用心灵感受时代的脉动,在行走中见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也在一次次交流与思考中,找到了作为新时代地理人的使命与担当。

闭幕之际,地科院学生黄亦心、李鑫轩所在小组分别获得汇报一等奖、二等奖的好成绩,黄土的温暖、黄沙的脉动、黄河的呼唤,已在青年地理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化作心底的力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