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百卅天大】侯德榜:一生为碱,铸就民族化工丰碑

作者:天津大学编辑:梁绍楠 罗城宇来源:党委宣传部

东南边陲,闽侯坡尾村的水车吱呀作响,13岁的侯德榜双脚蹬着木轮,汗水浸透手中《古文观止》。母亲心疼地递来馒头,入口的酸涩却让他攥紧书本——那是洋碱垄断下百姓最日常的苦涩。百余年后,福州德榜路1号的老宅里,盐罐中碳酸钠的结晶依旧微咸,仿佛那个少年从未放下改变民族命运的誓言。

1911年,侯德榜辞去铁路的“饭碗”,以清华学堂十门功课全满分的惊人之绩赴美留学。从在麻省理工修习化工理论,到前往哈德逊河畔的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侯德榜始终保持顶尖的学术成绩,尤其是博士论文《铁盐鞣革研究》轰动了整个学界。

侯德榜一行留学生抵达旧金山的入境登记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颁予侯德榜纪念章

WARDED TO TE-PANG HOV FOR SERVICE


他的学术之路本可直抵象牙塔尖。然而1921年,一封来自故土永利制碱公司范旭东的电报——“诚邀先生回国,共造中国自己的碱”——让他毅然收起了象征学术顶峰的博士帽。他在日记中郑重写下:“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从此,荒滩上的天津塘沽永利碱厂成了他的战场,索尔维集团的技术封锁、外资的倾轧、盐税倍增的重压,都未能阻挡他“让中国人不再吃洋碱的亏”的初心。

1929年11月,工商部特派员徐善祥视察永利碱厂,

在设备前合影,左一为侯德榜

范旭东写给侯德榜的电文,聘侯德榜为永利碱厂总技师


北洋讲堂:播撒火种

当侯德榜在永利碱厂为第一炉纯碱的诞生而彻夜鏖战时,他并未忘记为民族复兴培育化工力量的使命。1925年,国立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设立工业化学讲堂,开启化工学科百年征程。1927年,校长刘仙洲力邀侯德榜讲授工业化学。

侯德榜给范旭东致信,提及刘仙洲邀约任教


侯德榜在致范旭东的信中由衷赞叹:“北洋工学院设备之完备,非他校可比。”他作为特约讲师,系统讲授《硫酸制造》《纯碱制造》。


刊登在《北洋周报》上的侯德榜博士演讲《纯碱制造》


其精心准备的讲义,日后被整理为国内首部化工工艺专著《制碱工学》,成为一代化工学人的启蒙灯塔。


《制碱工学》是侯德榜晚年的著作,也是他从事制碱工业40年经验的总结,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1958年侯德榜将《制碱工学》这一著作所得的稿酬全部缴纳党费


在塘沽碱厂简陋的实验室里,侯德榜曾下令:“问题不解决,不准剃胡子。”当1924年第一炉纯碱颜色不纯遭遇股东“停炉”呼声时,他哽咽力争:“再给我三个月!功亏一篑,我们便是民族罪人。”每当面对难题,他总说:“Down to root(追到底)。”1926年6月29日,历史在这一刻结晶——雪白的“红三角”纯碱终于诞生。同年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首次授予中国制造。那晚侯德榜的日记只有一行墨迹:“中国碱,从此不苦。”


国之栋梁:书写民族的化学方程

在天津大学(北洋大学)的讲堂里,侯德榜播撒的是知识的火种;而在民族化工的荒原上,他点燃的是燎原的烈焰。此后的岁月,他以永利为战场,以实验室为堡垒,不断书写着改写民族命运的化学方程:他破垄断,铸丰碑:面对索尔维集团的技术铜墙铁壁,他带领团队历经上千次失败,于1926年成功生产出雪白的“红三角”纯碱,一举打破西方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垄断,夺得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 


 

1926年, “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荣获一等奖。图为侯德榜通报这一消息的记录

1930年,“红三角”牌纯碱荣获比利时工商博览会金奖


他创“侯法”,济苍生:抗战烽火中,他在四川五通桥的简陋条件下,另辟蹊径,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侯氏联合制碱法”(1941年)。此法将食盐利用率从索尔维法的70%提升至96%以上,成本骤降40%,并将废液转化为化肥氯化铵,一举解决了效率与污染两大难题,支撑起大后方抗战急需的军工与民生。1953年7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将新中国第一号发明证书郑重授予“侯氏碱法”,这份至高荣誉至今珍藏在天津渤化永利(原永利碱厂)的档案室,成为民族科技自立自强的永恒见证。



他著巨作,惠寰宇:功成不居,兼善天下。1933年,他毅然将耗费七年心血的制碱技术核心公之于众,出版英文专著《纯碱制造》(Manufacture of Soda),亲手划去“版权所有”,写下:“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皆可翻印。”这份无私的馈赠,如巨石投入国际化工界,印度、巴西、南非等国的制碱工业由此奠基。美国化学会主席惊叹:“他竟将金山当石子相赠!”


1943年,侯德榜荣膺英国化工学会名誉会员,这是当时全世界仅有的12位名誉会员之一。范旭东在庆祝会上说:这在中国化工史上,应该是最光荣的一个节目

《纯碱制造》(Manufacture of Soda)是由美国化学会破例收入其《科学专论丛书》出版的中国专家著作


他擎大旗,奠基石:新中国成立后,侯德榜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今中科院院士),历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等要职,成为共和国化学工业体系的主要规划者和建设者之一。从156项重点工程中的吉林化肥厂、兰州橡胶厂,到跋涉大庆荒原为天然碱工业建言(1965年),他倾尽毕生所学,为新中国构筑起坚实的化工骨骼。他更积极投身科技社团建设,捐出积蓄购置中国化学会永久会址(1953年),晚年抱病将专业著作《四酸三碱》修改为科普读物《酸和碱》(1973年)。

1958年3月7日,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国务院文件,任命侯德榜为化工部副部长

1957年,侯德榜在大连化工厂生产现场


侯德榜曾说:“我是马命,马是站着死的。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工作。”他最终长眠于塘沽盐滩,守望这片土地的化工未来。当一粒纯碱在杯中缓缓溶解,它不仅是碳酸钠晶体,更是一个民族在百年激荡中,用热血与智慧配平的终极方程——让爱国与科学达成最完美的摩尔比。


百年回响:精神的传承

融家国情怀、科学智慧与无私奉献于一体的“侯德榜精神”,穿越百年时光,在天津大学这片他曾经耕耘过的沃土上,持续激荡出深沉而热烈的回响。2021年4月,侯德榜先生后辈侯琳熙教授应邀来到天津大学,以“擎科技之旗筑民族之魂”为主题向青年学子进行报告,勉励同学们扎实学习,牢记华理“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校训,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让我国实现由化工大国向化工强国的跨越。

2023年10月,1979级校友毕业40周年返校,将一尊庄严的“侯德榜”雕像赠予学院,他们表示,这是为了进一步弘扬侯德榜先生这样实业报国的化工大家精神,鼓励后辈学子敢于担当历史使命,经过集体讨论与思考,选择了这一献给母校的雕像赠品,希望先贤的智慧目光能永远凝望这片他曾播种知识的土地。

2025年1月,天津大学原创话剧《侯德榜》连续两天在澳门大学专场演出,演员在聚光灯下重现他“宁关厂,不合作”的铮铮铁骨,将科学家的救国之路再次搬上舞台。作为“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剧目之一,《侯德榜》自2014年立项以来,已先后在天津、北京、内蒙古、广东、河南、福建等地公演多场,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2025年4月,北洋园校区内,一场名为“北洋大讲堂”的盛会拉开帷幕。侯德榜之孙侯盛铮先生登上讲台,以“我的爷爷侯德榜”为题,向新一代天大人娓娓道来先辈的足迹。台下师生凝神静听,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百年前那位在北洋讲堂挥斥方遒的师长身影。

在天大化工学科百年之际,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抵达天津大学——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永利碱厂)将新中国颁发给侯德榜的“第一号发明证书”拷贝件郑重赠予化工学院,如今静静陈列于院史馆中,莹莹闪烁着一代代化工人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光。

这束光,照亮了实验室里新一代化工人的探索。在侯德榜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天大与渤化集团在内的行业领军企业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实业报国、科技报国步步登高;在打破“碱垄断”的故事里,天大同齐都药业一道书写碳酸氢钠高纯度大颗粒结晶的前沿突破新篇章;我们始终没有忘记侯德榜“十门功课一千分”的内在信仰为何——一代代天大青年正接过接力棒,传承侯德榜精神,为国家强盛与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与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闽江水浩荡东去,哈德逊河潮汐如歌。两条大河之间,那个将“中国”化学式写在寰宇的身影,连同他在北洋讲堂的琅琅书声,已然化作不灭的航标,指引一代代天大人向着科学的深蓝破浪前行。

Baidu
map